聚焦科技型企业融资
编者按2023年,我国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持续加大。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引导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四周年。本期资本市场关注国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经验,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业内人士认为,加快投贷联动等模式创新发展,补足市场长期资本的供给,将为科技型企业尤其是早期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耐心资本”供给不足
近年来,投贷联动快速发展,一些银行通过“信贷+PE/VC/券商”“银行+投资子公司”等模式探索投贷联动融资模式,支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投贷联动的模式较为灵活,在股权投资机构完成对某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后,商业银行在完成相应风险评估尽调基础上,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给予该科创企业信贷支持。通过这种股权、债权融资结合模式,在降低银行风险,满足不同机构收益的同时,可以明显拓宽企业融资能力。例如,“股权投资+并购贷款”就属于投贷联动模式中的一种,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企业重整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北京启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副主席马建平主导投资过60多个项目。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目前在“硬科技”投资领域,我国“耐心资本”供给不足、长周期资金的供给短缺。随着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根技术”做到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大、周期长。资本需要耐心长投,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主义,才能真正解决技术难点,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
马建平举例说:“半导体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细分领域的主要赛道。从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看,半导体从‘根技术’的研发到产业化,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然而,国内市场投资半导体的资金少,并存在资金周期错配的问题。很多基金或者给基金供资的LP们,给出的期限只有7年,甚至是5年,这对半导体企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对‘耐心资本’的供给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通过财政、发改、社保基金等补齐长周期资金缺口。”
“投早、投小、投硬、投科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学习过程。”马建平说,目前,在“耐心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产投联动(产业孵化+投资)、投贷联动(股权融资+债权服务)、投服联动(投资+找场景、订单等)是对早期“硬科技”企业投资较为成熟的模式,这些实践中的创新举措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尽量在早期实现全要素配置。
加快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财达证券企业融资部董事总经理姚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由于试点银行范围小,银行经验人才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退出机制不畅等原因,投贷联动并未能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要破解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面临的障碍,还要进行制度创新。一是扩大投贷联动参与银行范围。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各级政府设立科技型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等,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制度规范,对银行的‘投’‘贷’进行风险隔离,做到人员、机构、风险隔离。四是加强基础建设,重点是要加强科技创新评价标准、知识产权交易、信用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姚辑说。
启迪控股品牌总监贺小辉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投贷联动应充分融合市场化、专业化、科技化的力量进行升级。过往投贷联动的实施模式受到地域、信息等方面的壁垒限制。未来,可以与科技服务平台机构合作推出更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加快推进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专业科技银行”等。同时,投贷联动的实施应该更多关注科技型企业的“未来”,而非眼下的“所有”。
马建平建议,银行要优化考核体系,LP资金供给方的观念要进行转变。通过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给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足够的长期资金,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大量投资早期的“硬科技”企业。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敞口,又可以真正满足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周茂华看来,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商业银行需要对相关科技企业及具体项目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投贷联动独立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防火墙;同时,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等。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和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共同展开的《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研究》课题报告认为,投贷联动是在当下分业经营制度下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但在制度方面仍存在制约。该课题组建议,商业银行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与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和风险计量上或可给予宽松政策。
来源:中国经济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本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